刘新和,艺名涵木、子江,毕业于清华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先后深造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创作研究生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国画创作研究生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美艺术创作研究会副会长及理事,中国美协、广东美协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画院画师,一级美术师,上海国画研究院院委及研究员,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客座教授,宁夏文史馆研究员。师从刘文西、史国良、赵建成、包林、余润德等先生。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美术展览并获奖。
源
刘新和的水墨,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荷花之类,都隐隐约约带着一种设计感。这种设计感与水墨的流动性特质的结合,平添一份介入感,别有情味,形成一种另类意象语言。
艺术家的审美倾向有一定的心理定向,潜在意识深处,隐藏在画面背后。而这种潜意识往往不经意间又外在物化成一种形式或风格。在设计里,图形设计是比较重要的视觉元素,设计美感需要点线面与图形的大小、形状、色彩等元素一起,表达一定的主题和意味,给人以想象空间。优秀的设计往往或多或少地吸取传统的绘画元素。而刘新和,却在绘画里下意识地运用设计的思维,这也就是刘新和绘画不同于他人的地方。
远方的追忆
任何一个人,年少时所受的教育是溶于血液里的,成为根本无法清除的自律性,不论之后他怎样求新求变,这些影响都会在某个细节泄露出来。最初的审美视角和趣味向度总是在创作中不经意地被运用。我想刘新和也是这样。他的作品画面,在构图上的篇章布局、细节处理上的点线面的组合、色彩的渐变和层次、叙事性的延伸和延展性、以及整个画面呈现出的味道和美感,都有设计感。不刻意、不经意、不特意,然而一直都在那里。这是刘新和作品迥异之处。
这种设计感,其实是体现一个艺术家的时代感的,因为任何一种绘画风格的形成,其实是一个艺术家的一个文化界面,从阅读特性、视觉效果、意识形态到艺术美感,都体现着艺术家的创作的魅力。当一个题材或一个主题酝酿在心中时,如何将心中的创意和思考演变成一个笔墨的故事,色彩的乐章,井然有序并淋漓尽致。这种表达能力并不是人人都能具有的。创作具有偶然性,但是心中有丘壑却是必不可少的。
在当下,水墨重回人们的视野,但是如何在传统和创新上找到一个好的契合点,是每一个艺术家都在思考的问题。刘新和的水墨图式,以设计的视角解读水墨,无疑具有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人物
读刘新和的作品,其绘画语言轻松流畅,自然的美感和造型的设计感,既有水墨特色又有强烈的现代性。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的协调性,无时不在地存在他的水墨艺术里,无论写实水墨和写意水墨。传统的水墨内涵在充满设计感的绘画语言里渲染流泻,或浓重或浅淡,丰富与简约并构成一道道美丽的图式风景。
刘新和是一个不断求新求变的人,他先后受过刘文西、史国良等人的指点。遍访名师的结果一般有二,一种是单纯地模仿而没有了自己。一种是博众家之长成一家之言。刘新和的新水墨创作经过不断实验和探索,终于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水墨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往往体现在其语言风格里。
天乐
在他的作品里,你能看到江南的烟水氤氲,也能看到北方的硬朗和沧桑。画面处理上,既有南方的线条细腻,又有北方墨色的粗放,形象简洁而寓意丰富、内涵张力而笔墨内敛。笔下的物事动静和谐、色彩优雅,视觉很舒服。而这种水墨语言诉求集中在一点,那就是水墨与设计的有机融合。
一种水墨语言的运用,营造出自然、凝炼、含蓄的意境,其实是一个艺术家内在文化品位和人文情怀一种诗性超越。水墨精妙之处在于其似与不似之间,个中味道,是以“形”延“意”的思维意趣,“形”和“意”在艺术作品里的同构。构图的简略和内涵的丰沛的交汇融合,以水墨审美趣味智慧地驾驭设计思维,以设计向度构架水墨的行云流水,这也是水墨生命的真谛。
圣归
作为一个艺术家,刘新和将理性和感性有机地引向文化维度。把水墨充满情感的意蕴文化赋以理性的空间和时间魅力。而笔下的水墨意象就在这种无意识的理性倡导下,抑扬顿挫,荡漾着水墨的意态情趣。传统水墨的旖旎和含蓄、严谨和恣肆,在创作者的设计修养下扼要简明地表达,外化交泰,洋溢着创造性,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隽永意义。
复式,这个专属于建筑设计的词汇,表达一个空间内上下两层的连通。第一眼看到刘新和的作品时,脑海里蹦出的一个词就是复式这个词。不谋而合地是直到行文落笔时才得知他真的是清华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出身。我并未探究当初刘新和为何舍弃设计而转入艺术,但是他绝对不能否认,当初的设计其实成全了今天他的水墨艺术。人生就是这样,无论走多远,最终还会与原点重合、生发。
一种语言图式,是一个物象意识的语汇传达,是一个人的岁月和感悟的凝聚,更是一个传统艺术语言的创新和实验。
丽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