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月月18201166650词条创建成功 05:04:46
中国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画流派。简称海派。“海派”一词最早出现在《太平洋画报》,是画家之间一种方便的中性称谓,但泛文化意义上的“海派”(如鲁迅所言京派、海派)远比与“海上画派”同义的“海派”具体所指要宽泛得多。一般认为海上画派的历史范围在清末民初,其酝酿形成时间在鸦片战争(1840)前后,按照师承关系及影响先后而论,又分为以三任为主的形成期,以任伯年为巨擘的兴盛前期,以吴昌硕为领袖的兴盛后期。美术史界新兴的“前海派”概念实际所对应的是形成期和兴盛前期,而“后海派”概念实际所对应的是兴盛后期。基于吴昌硕之后活跃于20世纪20—40年代的上海画家群所体现出的更加复杂的包容性、综合性特质,有学者将这一与海上画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后续现象命名为“海派后”,以界定海上画派的基本边沿。以上海为中心的海上画派在20世纪上半叶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江南之外,北至北平,南达香港,无不鲜明地昭示着海派艺术影响力的存在,它与其他地域流派如京津画派绘画之间的影响关系已成为目前美术史界日益重视和研讨的课题。
中国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画流派。简称海派。“海派”一词最早出现在《太平洋画报》,是画家之间一种方便的中性称谓,但泛文化意义上的“海派”(如鲁迅所言京派、海派)远比与“海上画派”同义的“海派”具体所指要宽泛得多。
“海上画派”的出现与上海在近代以来的历史巨变密切相关。鸦片战争后,上海作为《南京条约》签定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向资本主义列强打开了大门。海禁一开,“峨舸大舰载百物往还,奇技异术尽态极妍”,国外资本、商品裹挟着文化、艺术蜂拥沪上,中国富商以及浙江、苏州、扬州、安徽及其他地区的大批画家也云集于春申江(今黄浦江)畔,上海迅速成为远东商业中心和文化重镇。在接纳百川、中西交汇的经济、文化氛围以及近代涌动的社会变革潮流的互动中,不同于过去审美满足的艺术创新应运而生,不同以往文人雅集的画家结社纷纷涌现,对于海上画派的形成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据《海上墨林》《寒松阁谈艺录》等记载,近代上海画坛云集画家约600余人,然而,寓居上海的画家不见得就是海上画派画家(例如“集四王吴恽之长”的顾法),未寓居上海的画家也不见得就不是海上画派画家(例如驻足上海时间甚微的赵之谦),所以对于海上画派的成员界定乃至起迄时间历来多有不同意见。一般认为海上画派的历史范围在清末民初,其酝酿形成时间在鸦片战争(1840)前后,按照师承关系及影响先后而论,又分为以三任为主的形成期,以任伯年为巨擘的兴盛前期,以吴昌硕为领袖的兴盛后期。美术史界新兴的“前海派”概念实际所对应的是形成期和兴盛前期,而“后海派”概念实际所对应的是兴盛后期。基于吴昌硕之后活跃于20世纪20—40年代的上海画家群所体现出的更加复杂的包容性、综合性特质,有学者将这一与海上画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后续现象命名为“海派后”,以界定海上画派的基本边沿。
从整体上审视海上画派画家及其作风,可扼要概括出如下一些特点:①海派画家以卖画为生,“闲中写出三千幅,行乞人间做饭钱”,所以其创作体现出鲜明的职业化、商品化特色,写意花鸟为其创作大宗。②风格脉络远承徐渭、陈洪绶,近接扬州八怪,兼容民间色彩,旁取西画所长,以书法、金石修养为内核,重写尚意求生气,赋予雅俗共赏的格调以新的含义与行迹。③海派各家在适应时代需要的同时更加关注现实人生,在反映时代心声的同时更加强调个性抒发,其花鸟画虽然不乏表达美好生活愿望以适应雇主需要的作品,但作者个人抒发的审美情感多充满苦闷、悲愤和反抗的情调,包含爱国主义情怀。
以上海为中心的海上画派在20世纪上半叶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江南之外,北至北平,南达香港,无不鲜明地昭示着海派艺术影响力的存在,它与其他地域流派如京津画派绘画之间的影响关系已成为目前美术史界日益重视和研讨的课题。当然,作为一个艺术流派,海上画派亦存在着为学者警示的缺憾,如艺术市场化和绘画商品化所带来的简单复制和市侩习气等等。但瑕不掩瑜,海上画派所提升的中国画发展高度及其为日后中国画创新奠定的基础和给予的启迪不容质疑。
(曹庆晖)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美术百科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美术百科网的价值判断。美术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本站或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artp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