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术百科 - 杨炳湘

恭喜艺术之家词条创建成功 02:23:56

已收录1001个词条 已浏览160520人次 创建词条
杨炳湘-美术百科

杨炳湘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160520
最近更新:2023-09-26
创建者:词条编辑

杨炳湘
160520 0

杨炳湘,1947年生,四川邻水人,自幼习画。1968年应征入伍,在部队任宣传干事,从事绘画工作,1976年转业到诗刊社任美术编辑,1986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1997年被中国文联、中国美协评选为首届“中国画坛百杰”。历任诗刊社美术副编审、环球人物艺术网艺术顾问、世界文艺家联合会理事、中国诗联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兼书画专业特级研究员。擅长山水画, 兼及其他,画风自然清新,重意境与格调,主张“因境变法,移情入画”。作品在国内、国际画展中十余次获奖,入选在北京举办的大型展览,以及在日本、美国、加拿大、韩国、新加坡、新西兰、联合国、欧洲多国包括在中国香港、澳门等地举办的展览。出版有《百杰画家•杨炳湘作品精选》《中华传世名家系列专集•杨炳湘作品选》等个人画集。

  • 中文名: 杨炳湘
  • 出生地: 四川邻水么滩高坎塆
  • 国籍: 中国
  • 出生日期: 1947年12月23日
  • 别名: 杨炳香、杨爽
  • 职业: 画家
  • 民族:
  • 主要成就: 首届中国画坛百杰

艺术简介


杨炳湘,1947年生,四川邻水人,自幼习画。1968年应征入伍,在部队任宣传干事,从事绘画工作,1976年转业到诗刊社任美术编辑,1986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1997年被中国文联、中国美协评选为首届“中国画坛百杰”。历任诗刊社美术副编审、环球人物艺术网艺术顾问、世界文艺家联合会理事、中国诗联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兼书画专业特级研究员。擅长山水画, 兼及其他,画风自然清新,重意境与格调,主张“因境变法,移情入画”。1989年应邀在中国美术馆画廊举办个人画展, 1995年应邀为天安门城楼创作《万壑松风》丈二匹大幅国画,被天安门管理处收藏并在天安门城楼陈列展出。作品《江南春晓》1985年获“祖国环境美展览”二等奖,《乡情》1988年获“中华杯中国画大奖赛”三等奖,《青松明月》1988年获“牡丹杯国际书画大奖赛”二等奖,《湖光山色》2004年获“当代著名书画家精品年展”银奖,《山水》2006年获首届“和谐杯”全国诗书画摄影作品大展赛一等奖,《江南春》2008年获“南疆杯•中国著名书画家艺术精品提名展”特等奖等,在国内、国际画展中十余次获奖,入选在北京举办的大型展览,以及在日本、美国、加拿大、韩国、新加坡、新西兰、联合国、欧洲多国包括在中国香港、澳门等地举办的展览,入编《现代中国名家山水画集》《中国历代书画名家精品选集•美术卷》《丹青画史∶影响中国画坛风格走向的艺术家(山水卷)》《中南海珍藏画集》《大家之路》等。传略收入《中国当代书画家名人大辞典》《世界名人录》。出版有《百杰画家•杨炳湘作品精选》《中华传世名家系列专集•杨炳湘作品选》等个人画集。

艺术年表


1947年 12月23日

出生于四川省邻水县么滩乡高坎塆。

母亲谭绍兰(1922—1984)四川人,出生中医世家,勤俭善良,宽厚仁慈;父亲杨平安(1921—1980)四川人,读过私塾,喜爱文学艺术和戏剧,为人正直,大公无私,任生产队长数十年,造福乡里,品格高尚,受人尊敬,解放初期被推举为地方人民代表,家乡人都叫他杨代表。父母早年去重庆打过工,比较开明,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

杨炳湘自幼对父亲买回来的年画、连环画和图书着迷,喜欢画村里的房子、山上的树和小鸟。

1955年 8岁

上小学,能画小的生活场景画,经常得到老师表扬。除了画画,还喜欢读书,小学期间通读《说唱西游记》,粗读《三侠五义》。

1961年 14岁

考入离家120里路的县重点中学——四川省邻水中学读初中和高中,每学期要徒步从家到学校往返一到两次,多次一个人步行往返,不仅磨炼了意志和胆量,还熟悉了更多家乡的山水风光。上初中,成了校美术组三成员之一,得到解放前夕从西南美专毕业的高才生,著名画家冯宗祥老师指教,学习素描、国画、油画、水彩画、水粉画和色彩学的基础知识。课余,大量阅读中外文学名著,作文获县校征文比赛二等奖。

1968年 21岁

1967年高中毕业,本来准备考四川美术学院,可那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停止招生。正在茫然之际,恰好部队要在县里招几个女兵,当时杨炳湘在县文化馆画画,部队负责征兵的首长高英师和高杰处长从学校的墙报上见到杨炳湘画的画,就找到她,把她招到了部队。在部队,任宣传干事,画毛主席像,画宣传画、连环画和为诗集画插图。业余时间读《全唐诗》、文学、艺术、哲学类书籍。部队集训期间到云岗石窟参观。

1976年初 29岁

《诗刊》复刊,转业到诗刊社任美术编辑,负责插图插画的组稿和创作、设计。期间,努力提高创作水平, 师造化积累创作素材,艺术上,力求作品自然清新,重意境与格调,因境变法,移情入画。

1977年 30岁

到中直石家庄“五七干校”劳动一年,劳动之余写生作画。

1978年 31岁

回诗刊社。五一假期到十渡写生。

1979年 32岁

作品《山村秋色》入选 “建国三十周年北京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1980年 33岁

作品《泉》、《瀑》入选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主办的展览,在日本、美国展出,作品被收藏。

应邀撰写《中国画的笔与墨》,在《吉林青年》第五期发表。

在《中国报道》、《北方文学》、《长春》等期刊发表作品。

加入北京山水画研究会,与白雪石先生相识。

作品多次参加山水画研究会举办的展览。到黄山写生。

1981年 34岁

加入北京美术家协会。

与吴冠中先生相识。

1981年前后,常到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旁听钱绍武、黄永玉、何海霞、卢光照、吴冠中、白雪石等名师名家为美院学生、研究生讲授的一些大课,以及一些针对研究生的绘画演示课。

创作有《黄山日出》等作品。

1982年 35岁

以优异成绩通过由中国作家协会职称评审委员会按规定组织的大学文科主要专业包括美术史的考试,由中国作家协会正式授予文艺编辑职称。

作品《风雨协奏曲》、《秋色》参加“八十年代中国画展

10月,到峨眉山、青城山、乐山并沿嘉陵江到重庆、大宁河小山峡和长江三峡写生。

创作有《乘风》《急流竟进》等作品。

1983年 36岁

《春风润雨》参加“今日北京”画展,《山乡之晨》入选“北京当代美术作品展”,被北京美协收藏。

创作有《雾里归舟》等作品。

1984年 37岁

作品《山居》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展出,获“三八”纪念杯奖。

作品《黄山日出》在《中国书画》发表。

《归牧》入选“建国35周年北京美术作品展”,被北京美协收藏。

创作有《牧》、《雨后》等作品。

1985年 38岁

《江南春晓》参加 “祖国环境美”展览,获二等奖。

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乡情——杨炳湘中国画作品》个人专集。

到雁荡山、普陀山、温州、苏州、乌镇、黄浦江畔、栖霞山、杭州西湖等地收集创作素材。

创作有《乡居》、《乡趣》、《赏月》、《临水人家》、《风雨归舟》、《蔬林》。等作品。

1986年 39岁

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早春》等4幅作品入选在新加坡举办的“中国四季画展”,作品被收藏。

《黄山日出》等三幅作品入选在香港举办的“中国园林风光画展”,作品被收藏。

创作有《晨雾》、《晓色》、《夜之声》、《云翳》《晨光》、《山居》、《峡江行》、《逐浪》、《雨歇》等作品。

1987年 40岁

撰写短文《也谈山水画的意境》,在《美术家通讯》第7期发表。

《乡村》等三幅作品入编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画新百家》。

向十一届亚运会捐赠《山水》画一幅。

《春牧》、《雨后》参加“中日女画家水墨画联展”,在日本展出。

创作有《欲雨》、《塬上》、《雨季》、《晚香》、《疾风•沙尘暴》、《二月》、《秋汛》、《郊晚》、《山谷蹄音》、《小桥村》等作品。

1988年 41岁

《乡情》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中华杯中国画大奖赛”,获三等奖。

《青松明月图》参加“牡丹杯国际书画大奖赛”,获二等奖。

《春牧》等6幅作品入选 “现代中国画联展”,在新加坡展出。

《空谷》、《幽居图》等4幅作品入选北京首都博物馆、日本全农农协举办的“中国现代画家作品展”,在日本展出,入编《现代中国画家名鉴》画集,《江南春晓》被日本藏家收藏。

《雨霁》入选中国画研究院举办的“当代中国画展”。

向“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捐赠山水画一幅。

到河泽参展观光。

创作有《归来图》、《家园》、《清雾》、《茅山纪游》等作品。

1989年 42岁

7月25日至30日,应邀在中国美术馆画廊举办个人画展,中央电视台拍摄展览影像信息在当天晚间新闻中播出,新华社发通稿报道展览信息,《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文化报》、《文艺报》、《人民政协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美术》杂志等多家媒体先后发表作品和展览信息、画家或美术评论家的评介文章给予肯定。

《美术》杂志第11期发表《疾风》等4幅作品,同时刊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钱绍武先生为杨炳湘撰写的评介文章《“应景变法”门外谈》。

4月8日,《文艺报》发表作品《欲雨》以及欧京海先生撰写的评介文章《放歌荡漾芦花风——读杨炳湘山水画记》。

9月21日《光明日报》发表方振宁先生撰写的评介文章《养人之山之水——读杨炳湘的山水画》。

10月14日,《北京晚报》发表刘建伟先生撰写的评介文章《难忘是乡情——记中年女画家杨炳湘》。

12月11日作品《欲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同时刊登程礼英女士为杨炳湘撰写的评介文章《平淡得天真》等。

《云翳》、《晓色》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雨季》、《坝上》被中国画研究院(现中国国家画院)收藏。

部分作品被中外收藏家收藏。

《归牧》等5幅作品参加中国画研究院、现代中国书画展实行委员会举办的“中国女画家精英展”, 在日本东京展出。

《鱼塘晚霞》参加新华书画院在新华社、美国、日本、加拿大举办的系列画展。

《风雨协奏曲》被中国对外艺术展览公司在北京美协的藏画中选中,赴北欧展出。

《乡情》等多幅作品在《人民中国》《诗林》《中国电视报》发表。

创作有《游云》、《薄暮》、《乡晨》等作品。

1990年 43岁

《游云》等五幅作品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与澳门市政厅举办的“中国现代妇女画展”, 在澳门展出,其中《雨歇》、《游云》被澳门博物馆收藏。

《乡晨》等7幅作品参加“北京女画家画展”,在香港展出。

《青松明月图》入编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牡丹杯大奖赛作品选》。

多幅作品在《画家》《中国画》《迎春花》《人民文学》发表。

《乡居》入编《中版外贸十年》。

《渔归》入编《国际商报创刊5周年纪念画册》。

《乡情》及传略入编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

被新华书画院聘为特聘画师。

创作有《严冬》、《山静云闲》、《石峰山》等作品。

1991年 44岁

《归来图》《幼林》参加“中韩女画家作品交流展”,在韩国lotte美术馆展出。

《严冬》参加中国画研究院(现中国国家画院)举办的“′91中国山水画邀请展”。

《幼林》入选城都市广播电视局举办的“五省七方地区雄风杯书画艺术大展”,在成都博物馆展出,作品被收藏。

创作有《无声的岸》、《春江月》、《暮归》、《秋渔》、《余辉》等作品。

1992年 45岁

《晚霞》入选新华书画院在澳门、加拿大举办的“中国当代名家书画展”。

《晓风》参加在香港举办的“国际妇女画展”。

《晨雾》入选“九十年代中国画展览”。

《春天的小树林》入编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国画百人佳作选》。

《渔归》入编《海内外书画名家作品集卒》。

到泰山、曲阜采风、收集创作素材。

创作有《响水湾》、《一路天籁》、《巴山夜》、《归渔》、《晨曦》、《野渡》等作品。

1993年 46岁

任诗刊社美术副编审。

参加在钓鱼台国宾馆举办的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全国百名书画家大型书画活动,作品《山水》被中南海收藏。

《乡情》以及由吴休先生撰写的评介文章《大陆女画家杨炳湘》在《香港国际经贸导报》发表。

《雨霁》参加中国文联主办的“′93国际艺术文化交流展”,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入编画集。

传略入编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书画家名人大辞典》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创作有《园林》、《家山》、《渔汛》、《晚归》、《湖岸人家》、《秋岭余韵》、《悠游》、《夜归来》等作品。

1994年 47岁

作品《山水》入编《中南海珍藏画集》。

传略收入英国、美国传记学会编辑出版的《世界名人录》。

《巴山夜》及传略入编由世界华人艺术报社、香港大世界出版公司编辑出版的《世界华人艺术家成就博览大典》。

创作有《秋江》、《无风的正午》等作品。

1995年 48岁

应邀创作《万壑松风》丈二匹大幅国画,被天安门管理处收藏并在天安门城楼陈列展出。

《春江月》、《乡村》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亚洲美协联盟主办,在香港展出的“亚洲女画家作品展”,获优异奖。

《晚归》、《青松明月图》入编外文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当代女画家》。

《明月松间照》被美国中国画廊收藏。

《盛夏》入选由文化部、全国妇联主办的第4次世界妇女大会“中国女画家作品展”。

多幅作品在《中国书画》发表。

入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上卷)》。

传略入编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世界现代美术家辞典》。

《渔归》等4幅作品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迎春画展》。

创作有《出渔》、《鸭戏图》、《傍水而居》、《村前村后》等作品。

1996年 49岁

《乡情》入编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世界美术家作品选集》。

《幼林》参加“风雅杯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艺术作品邀请展”,在河南周口市展出。

《山庄》及传略入编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国当代美术家书法家汉英辞典》。

《归来图》及传略入编安徽美术出版社、世界华人美术名家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华人美术名家年鉴》。

到开封采风。

创作有《秋深》、《湖上》、《清夏》、《山水叠叠近黄昏》、《映日荷花》、《红荷》等作品。


1997年 50岁

作品《暮归》、《乡思》参加由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中国画坛百杰作品展”,被评选为首届“中国画坛百杰”,入编《′97中国画坛百家作品集》。

9幅作品9月1日在《世界日报》发表,同时刊登由吴休先生撰写的评介文章《女画家杨炳湘》。

作品《渔》参加由中国文化部社会文化司、港澳台文化事务司主办,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迎接′97香港回归•中国书画作品大奖赛”,获优秀奖。

《渔汛》参加在香港大会堂举办的展览。

《晨晖》、《归雁》参加“新西兰首届中国书画作品展”,作品被收藏。

《青松明月》入编国际美术家联合会、炎黄书画院编辑出版的《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

为希望工程捐赠山水画一幅。

到安徽宜兴、西递村、黄山、九华山等地收集创作素材。

创作有《骤雨初歇》、《流水钓》、《细雨》、《草甸子》、《夜泊》、《乡村》、《云里雾里》、《松山一景》等作品。

1998年 51岁

《清江轻帆》入选缅怀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全国书画名家作品 邀请展”,在中国美术馆、辽宁美术馆展出。

《渔归》等3幅作品参加韩国、日本、东方美术交流学会在韩国举办的“′98besto美术节汉城展”。

《青松明月图》、《渔汛》入编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华人美术名家书画集》。

为抗洪救灾捐赠作品《渔》。

到镜泊湖、长白山地下森林公园、海参威采风、参观博物馆。

创作有《晓雾》、《河运》、《渔》、《秋趣》、《南归》、《寒夜》、《奋飞》等作品。

1999年 52岁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辽宁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百杰画家•杨炳湘作品精选》个人画集。

《春江月》等12幅作品参加《′99中国画邀请展》,在炎黄艺术馆展出,一幅作品被收藏。

《家在云天》入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创意画集》。

到泰山、孔庙、长岛、蓬莱、成山头等地收集创作素材。

创作有《北疆初寒》、《山村之夏》、《岸上风景》、《山间小路》等作品。

2000年 53岁

《乡情》入编日中国际美术协会、大公报出版有限公司编辑出版的《现代中国名家山水画集》。

《疾风•沙尘暴》参加“共圆绿色梦”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向中国红十字会捐赠山水画一幅。

被评为中国作家协会先进工作者。

到张家界、猛洞河、桃花源、岳麓书院、凤凰古城等地采风、收集创作素材。

创作有《乡里人》、《山家》、《秋水无声》、《春意浓》、《山泉》、《赏秋》、《一船秋色》等作品。

2001年 54岁

《家在云山中》入编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精品集》。

应邀到西山作画一周。

创作有《满塘清香》、《山村》、《空山鸣禽图》、《闲趣》、《阳光下》、《雨后泉林喧》、《渔家》、《西山云起》、《雨后草木新》等作品。

2002年 55岁

《秋运》入选“妈祖文化与中华传统美德全国美术作品展”,作品被收藏。

《荡舟》在《诗林》发表。

创作有《风起一帆轻》、《湖边秋色》、《石桥村》、《秋运》、《冬天的杂树林》等作品。

2003年 56岁

多幅作品入编河北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名家画山水》《名家山水画小品》画集。

创作有《西园即景》、《夕阳山外山》、《小山峡》、《仲夏》、《河风》、《爽秋》、《春汛》、《苇塘秋》、《湖山吟咏》《山里人家》、《清泉出山》等作品。

2004年 57岁

《湖光山色》入选 “当代著名书画家精品赴欧洲巡展”,获银奖,作品被中国台湾乾隆艺术馆收藏。

《晨牧》参加 “太阳杯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大展”,获银奖。

《晨雾》在“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国际书画大赛展” 中获金奖。

创作有《溪山云起图》、《山雨欲来》、《秋山叠叠》、《早春》、《云里家山》、《山村》、《湖畔》、《长城》、《秋岭清溪》、等作品。

2005年 58岁

由中国名人书画院主办的《文化市场》报,以整报四版刊登杨炳湘的《晓风》、《塬上》等14幅作品,同时刊登吴休先生撰写的“落想不同,下笔自异——杨炳湘山水画赏析” 评介文章。

《山水》获首届“扬州八怪杯”全国书画大展赛二等奖。

《风帆图》入编由中国新闻社、香港中国新闻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华翰墨丹青》书画集。

到新疆天山、交河故城、神木园、火焰山等地收集创作素材。

创作有《初春》、《夕照》、《江水清》、《香山静翠湖》、《蜀江行》、《秋晴》、《归途》、《双桥村》、《楚水吴山》、《山下小村》、《水边秋色》等作品。

2006年 59岁

《山水》获文化部•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中国书画研究院、中国书画家国际会展中心主办的“首届和谐杯全国诗书画摄影作品大展赛”一等奖。

《渔歌》应邀参加“第五届海峡两岸书画大展”。

《香山静翠湖》、《恭王府邀月图》参加《印象•北京》展览,在首都博物馆展出。

4月,《幼林》、《野渡》、《渔归》等15幅作品参加在洛阳美术馆举办的“北京女美术家联谊会七人画展”,到洛阳参展,并到少林寺、龙门石窟、嵩阳书院、洛阳博物馆、白马寺等地参观。

10月,到宁夏沙坡头、贺兰山、六盘山等地采风、收集创作素材。

创作有《寒江雪》、《浮光》、《三月》、《晨鹜》、《和风》、《盛夏》、《秋韵》、《渔歌》、《一抹秋色》、《春汛》、《河风送爽》、《荒郊》、《清风苑》、《满塘芦花飞》、《雨后溪山》等作品。

2007年 60岁

《早春》参加 “第4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全国名家书画展”,在广西民族艺术宫展出,作品被收藏。

《湖山吟咏》等3幅作品入选“东方书画名家名作北京•香港两地巡回展”,赴香港参展、观光。

《山水》入编《东方书画名家名作》画集。

《渔归》等4幅作品入编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中国画报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艺术大家》。

传略入编国际统一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书画名家辞海》。

《荒郊》、《秋风起》等5幅作品入编中国画报出版社编辑出版的《走近书画大家》山水卷。

创作有《故里新居》、《春水》、《山里人》、《新居》、《泽乡》、《秋风起》、《观景图》、《柳岸》、《江风》、《秋山秋水》、《静观鸟去来》、《岭上》等作品。

2008年 61岁

从单位退休。

《江南春》参加 “南疆杯•中国著名书画家艺术精品提名展”,获特等奖。

《渔歌》参加北京文史馆、北京文联举办的“北京•中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在首都博物馆展出。

《秋风起》等12幅作品入编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中国文联出版社等编辑出版的《海内外中国书画艺术当代名家集》。

《游云》入编国际统一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书画名家精品选集•美术卷》。

《乡村》等7幅作品入编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名家》书画集。

为四川灾区捐赠山水画一幅。

到俄罗斯旅游观光、参观美术馆、博物馆。

创作有《荷风》、《轻舟》、《初雪》、《微风》、《路边风景》、《清秋》、《休闲》、《江南春》、《碧水湖》、《春满山乡》、《苇丛飞鸿》、《遥望新村》等作品。

2009年 62岁

《游云》、《夜之声》入编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国国礼艺术大师》国画卷。

《晨雾》、《游云》、《夜之声》入编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中央文献出版社编辑出版的《辉煌六十年•伟大的文艺复兴》大型特辑。

《夜之声》等两幅作品入编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北京艺术创作中心、中国文化传媒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激情岁月•庆祝建国六十周年诗书画精品集》。

《渔歌》、《春江月》等7幅作品入编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中国书画艺术品鉴(山水•综合卷)》。

《游云》、《乡村》入编由金报电子音像出版中心编辑出版的《新时期文艺三十年•艺苑群英谱》。

到承徳、雾灵山休养参观、收集创作素材。

创作有《清钓》、《秋深》、《岸柳新绿》、《水乡》等作品。

2010年 63岁

中国艺术画报杂志社、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编辑出版《中华传世名家系列专集•杨炳湘作品选》个人画集。

《夜之声》等10幅作品入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画坛里程碑•当代中国画名作精选集》。

《荷风》、《幼林》等4幅作品入编世界艺术家联合会、世界华人企业家协会编辑出版的《世界艺术家•中国专号》书画集。

应邀到马来西亚参加“第八届世界中山同乡恳亲大会”。

到西安、华山、延安、黄河壶口瀑布等地观光、收集创作素材。

创作有《观云图》、《新荷》、《山不动云动》、《山中小憩》等作品。

2011年 64岁

《游云》等8幅作品入编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大家之路》。

《渔汛》等6幅作品入编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海豚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九十年九大家》。

《山泉》、《湖上归舟》、《秋韵》等三幅作品参加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展出的“当代画坛最具艺术成就名家邀请展”。

《故里》应邀参加由中国文学基金会、文艺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主办的“同根的文明——中国作家艺术家水墨丹青大展”。

作品被中华文学基金会收藏。

《蜀乡春》参加第八届中国重庆国际园林博览会美术作品邀请展,作品被收藏。

《我认识的吴冠中先生》纪念文章5月13日在《文艺报》发表并入编由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吴冠中追思文集》。

《乡情》等4幅作品入编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东方之子》美术卷。

到欧洲多国旅游、参观卢浮宫等博物馆。

创作有《水云村陌》、《巴山夜雨》、《蜀乡》、《山居图》、《乡里》、《冬至》、《云岭山居》、《天堂谷》、《云气缭绕》、《苍岩流泉》、《清风徐来》等作品。

2012年 65岁

《江水清》等12幅作品入编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画坛巨擘——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集①》。

《巴山夜》入编红旗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国美术家大典(美术卷)》。

《江水清》、《艳阳秋》等4幅作品入编由中国报道杂志社编辑出版的《中国报道•名家中国》书画集。

《盛夏》、《河风送爽》等3幅作品入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盛世收藏•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书画名家》。

《闲钓》入编《黄太恒水墨典藏集•′97中国画坛百杰》。

创作有《依山傍水人家》、《湖上清风》、《小村》、《临水而居》等作品。

2013年 66岁

《和风》等8幅作品被《中国邮册》发行组委会印制成《美丽中国•中国当代书画名家杨炳湘》个性化邮票、邮册发行。

《乡里》等3幅作品参加“翰墨书香•中国名家书画展”,在香港展出。

《乡情》、《巴山夜》入编中华国礼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艺术大家》书画集。

《游云》等3幅作品入编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国书画大家》。

《游云》入编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年鉴》绘画卷。

《无声的岸》等4幅作品入编中国国家文艺网、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民族国粹•20名顶级艺术大师》书画作品集。

《风咋起》、《荷风送爽》入编中国文化传媒出版社出版的《大家名家扇艺博览》。

被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聘为终生荣誉院士、客座教授。

到青岛、山海关采风,收集创作素材。

创作有《晨风》、《雨绵绵》、《初晴》、《渔归》、《湖上春秋》、《卧龙岗》、《山地》、《湖上风景》、《乱云飞渡》、《茂林幽居》、《山乡》、《斜照》、《江南雨》、《湖上》等作品。

2014年 67岁

《晚归》等7幅作品2月17日在《文艺报》发表,同时刊登由司马列人博士为杨炳湘撰写的评介文章——“品格自高:因境变法,移情入画”。

《清风苑》应邀参加“永远的怀念•纪念邓颖超诞辰110周年书画展”,在全国政协文史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展出。

《湖上春秋》、《乡里》参加中国绿化基金会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五周年、澳门回归十五周年主办的“翰墨书香•中国名家书画展”,在澳门展出。

《秋韵》获“中国文化和平奖”金奖。

中国国家书画网、中国当代收藏家协会、中国国际艺术出版社编辑出版《国家文化传承人物•杨炳湘》个人专集。

《夜之声》等三幅作品入编濰坊品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国文联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华书画传奇人物》书画集。

《游云》等三幅作品以及由杨炳湘撰写的文章《我从风景中走来》,由司马列人博士为杨炳湘撰写的评介文章——“品格自高:因境变法,移情入画”入编由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传记文学创作委员会、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华英贤》。

《轻舟》、《细雨》入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文脉传承•古今文艺作品选粹》。

被聘为中国国家书画网艺术顾问,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名誉主席,环球人物艺术网艺术顾问,世界文艺家联合会理事、中国诗联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兼书画专业特级研究员。

创作有《秋趣》、《风顺图》、《渔家乐》、《月夜》、《仲夏清幽》、《梦里家山》、《月色》、《清晨》、《乱山丛中》、《月光如水》、《一帆风顺》、《长城》、《秋山流泉》等作品。

2015年 68岁

论文《画为心象,气格为上》及国画《水上生涯》5月15日在《文艺报》发表。

《渔汛》、《秋韵》及论文《画为心象,气格为上》入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丹青画史•影响中国画坛风格走向的艺术家(山水卷)》。

《晓色》、《秋韵》、《荷风》等9幅作品入编中国收藏学会、中国文艺经典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人民艺术三大家》。

《游云》、《巴山夜》入编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国美术编年史1949—2014绘画卷》。

《江南雨》、《山村》、《苇塘秋》入选中华文化国际交流促进会、世界汉诗协会、美国侨商联合会、联合国中国书会、美国中国美术家协会支持主办、在联合国、加拿大举办的“联合国中华书画精品展暨加拿大国际展”, 获“中华文化突出贡献奖” 特别金奖,赴美国加拿大参展。

参加在联合国举办的“2015联合国中华文化交流大会”颁奖大会并在会上做《传承文脉,创新发展》的大会发言。

北京宝珍堂一统文化传媒、中国宝珍堂(国际)拍卖公司编辑出版《大家艺术——杨炳湘特刊》个人专集。

获中国艺术院、中国国学学会授予的“中国学院派艺术家”荣誉称号。

《晨鹜》等三幅作品入编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学院派艺术家三十人作品集》。

《游云》、《晨鹜》、《巴山夜》、《春江月》入编世界艺术出版社出版的《世界艺术百年传世经典》。

创作有《三禽图》、《浦上》、《可居图》、《山水清音》、《云山浮动》、《湖边春晓》等作品。

2016年 69岁

4月中旬,《艺林春秋•杨炳湘访谈》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老故事频道播出。

《晓色》、《春江月》等4幅作品入编世界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华文化传播大使•2015联合国中华文化交流作品集》。

《江南春》等4幅作品入编世界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全球最具影响力二十位艺术家》作品集。

创作有《坐看云起时》《仲秋》等作品。

2017年 70岁

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中国书店出版发行《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年度人物•杨炳湘》个人画集。

中国当代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一带一路•文化使者——杨炳湘》个人画集。

5月19日,作品《轻舟》及邵大箴先生撰写的《笔墨写意 山水抒情——品读杨炳湘写意山水画》评介文章在《文艺报》发表,《秋韵》等三幅作品入编《江山如画》大型画集,获华夏文艺出版社颁发的《首届中国艺术金像奖》。创作有《山上的风景》《深秋时节》等作品。

2018年 71岁

《江南春》等十幅作品入编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国文联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艺术传承人物》书画集。

《晨光》入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选集(绘画卷)》。

《秋韵》等10幅作品入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丹青巨匠•当代艺术家十人集》。

《乡情》等三幅作品入编北京荣宝出版集团出版的《大国记忆——艺术奠基者》画集。

《游云》等三幅作品入编中国翰墨兰亭艺术网、百年巨匠组委会、国家艺术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百年巨匠•十大宗师》书画集。

《渔汛》、《楚水吴山》《晨风》等23幅作品被中国邮政、中国集邮文化中心网印制成《新时代新絲路•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杨炳湘》限量版珍藏邮册发行。

创作有《清居》《清韵》《家山秋色》等作品。

艺术观点


我从风景中走来

杨炳湘


画者心象,画迹就是心迹。心为人生经验之总汇。所谓画如其人,此言不虚。

我出生的地方与四川省邻水县么滩乡御临古镇一河相望,名叫“高坎塆”,是一个山水环绕,竹树掩映的小村庄。小镇早年是个水运码头,有“小重庆”之称。

我自幼对父亲买回来的连环画、年画和图书着迷,喜欢画村里的房子、山上的树和小鸟。基于此,上小学时便能画小的生活场景画,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我很庆幸在这么优美的环境里出生长大,从小在大自然里疯跑,看它,听它,画它,对那里的山山水水了解、熟悉、亲和如同自己的家人。

我是在离家一百二十里路的县城里读的初中和高中,每学期要从家到学校往返一到两次。有时候学期中间还要回家取粮证或伙食费,只能请三天假,回去一天,休息一天,再一天返回学校。好几次都是我一个人步行往返,一天要走完这么远的山路,脚都走肿了,途中常常十几里不见人烟,渴了就喝几口山泉水,累了就在风景好的地方坐一会,观景看山,听蝉鸣鸟叫,虽然辛苦,却磨炼了我的意志和胆量,饱览了途中的山川美景。

成年后,我游览过桂林、黄山、华山、泰山、天山、峨嵋山、瑞士雪山,以及长江、黄河、巴黎的塞纳河等名山大川,但到底不如早年我对家乡山水的印象深刻和来得自在。石涛说“搜尽奇峰打草稿”,这些经历对我画山水画影响深远,至关重要。直到今天,我只要一闭眼、一凝神,那山、那水、那天上的云、那路边的草都还犹在眼前,在我的想象中,人会随着白云悠游,随着鸟儿翱翔。苦和累都会过去,美好和快乐却永远地留下来。我的这些经历,已经或多或少溶入到我的一些作品之中。

我早年得到知名画家冯宗祥老师指教,学习中西绘画的基础知识。入伍后在部队任宣传干事,从事绘画工作。到《诗刊》任美术编辑以后,聆听过钱绍武、黄永玉、何海霞、卢光照、吴冠中、白雪石等名师名家为美院学生、研究生讲授的一些大课和绘画演示课。后来与白雪石、吴冠中先生相识,得以向他们当面请教。

除了画画,我还喜欢读书。小学期间通读过《说唱西游记》,后来读过不少中外文学名著、美学画论、古今诗词以及儒、释、道、包括《易经》这样的书籍。《易经》的哲学,是变化的哲学,万事万物,无不在变化中演进和发展,画亦如此。画要有风格,但要避免“风格化”,艺术的自由表达关乎艺术的生命,不可被所谓“风格”所困。1987年,我在《美术家通讯》发表的短文——《也谈山水画的意境》中说到:“人有不同,景有不同,感受也不同,要抓住哪怕是些许差异,因境变法,探求相应的表现手段。如果不同题材均以一法炮制,必定面目雷同,难以表现多样奇特的意境”,在这里正好适用,防止风格化的最佳选择之一就是因境变法,变是不变的法则,解决停滞的良方。

五柳先生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是说读书不要死抠书本死读书。读书一是求知,二是明理,三是提高修养。理不通,事不行,有什么样的知识积累出什么样的作品。画家要下接地气,重视生活感受,上通文脉,与中华文化精神相承续,重视文化、艺术修养,陶冶风神气格,升华精神、艺术境界,非常重要。

绘画是进入创作状态后,对物象的选择和重组,是将情感、对美的认识融入景物的一个过程,是对虚幻的或确定的景物、以及不确定的变幻莫测的飘渺空间的表达和呈现。画为心象,画家只有在提高自身修养的前提下,静心息虑、心无点尘,笔无挂碍、心手相应,因境变法、移情入画,才能使作品有新意,有品味。凡关乎境界、格调,不是单从笔墨技巧中可以得来,多半要在修养中孕育产生。说到底,画家的全面修养、自心省悟明白最重要。

作为承载中华民族深厚传统文化精神的国画艺术,今天应该如何继承发展,才能既不丢失其传统文化的本质精神,又能使其焕发出新的风采活力,是我们必须思考并做出解答的课题。

2013年11月26日


画为心象,气格为上

杨炳湘


识画如识人,气格为上。所谓“精、气、神”,人之不可缺,画亦不可缺。

一张画,首先要立意构图章法严谨,造型设色新颖协调,用笔用墨稳健灵动而无浮滑板滞的弊病。此外,还须画面气韵畅通,富有节奏感、形式感,意境清新且有诗意、神采,画才具有韵味和格调。至于画的风貌,可以多种多样。即便是同一画家,也完全可以在不同作品中表现出或清新典雅、或淡泊宁静、或豪迈壮阔、或荒寒孤傲的不同追求,使每幅作品都各具特色。

画家的艺术风格是在创作实践中自然形成的。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与不同作品不同表达方式之间并不矛盾,反而十分必要。多样性的表达能力反映出画家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才华,能够使不同作品的绘画语言与题材内容、表现形式达到更为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让画家的每幅作品都呈现出更为高妙、更加完美的艺术境界,使画家的整体风貌更为丰满。

一位画家在具备艺术表现手法多样性的同时,能够保持和凸显其个人艺术风格一致性的原因很多。除了技术方面,更为重要的是画家在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精神文化取向,以及作品的艺术品质和气格神韵的不同。所以说,鉴赏一幅画,除了那些专业技术上的把握,还要明了绘画风格清浊雅俗、美丑文野之优劣高下各有区分,才能辩别出作品总体水平的高低。

画为心象。造化入心,幻化为象,是为心象。山峙川流、日月往来,四时寒暑、草木枯荣,画家睹物兴怀,也要应天地万千变化之物象,穷通图变,因境变法,移情入画。

心象之成画,画家必须有敏锐的审美眼光 ,丰富深刻的生活感受和生活积累,以及将心中之象绘成眼前之象的能力。能力不能仅靠天资聪慧,主要靠后天学习、修养、实践。

画为心象,气格为上。画要气感充盈。周易《系辞上传》说:“精气为物”。气虽观之无形,抚之无相,然而,气可知可感,无处不在。天下万物,无气则无生,无生则无长,无长则无成。可见气之珍贵重要和高迈旷达。笔墨技巧、布局设色为作画之基础,画道的要领在于神韵。神由气生,气动神来,画中无气感便无气氛气格无味道,画中有气感才有情有韵有境界有神采。

气有清气、浊气之分。清气养生,浊气导亡,气之于人于画皆如是。画中气流贯通如人之血脉流动,是生命的象征。如何使画中气流贯通?情志使然!画为有情之物,神来之品,画家要淡泊明志,提高文化艺术修养,陶冶风神气格,升华精神、艺术境界,十分重要。惟此,画家才能画出意境清新,格调高雅,有境界有品位的上乘之作。

气有清浊、格分雅俗,人有人品、画有画格,这些无不与境界、修养有关。画由技入艺再入道,有德者成,不可不知。

提笔作画,画家须存恭敬清纯之心,将真情厚意、高迈气格涵蕴于笔墨之中,融之于物、呈之于象,情神会意、物我两忘,笔无挂碍、心手相应才会有神来之笔,佳作问世。因此说:好画观之可以养眼,赏之可以养心。皆因好画气格高迈,有清气沐人,看了可以让人冥思遐想、心旷神怡矣!

2014年11月18日

各家点评


刘大为(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

品读炳湘的书画作品,总会让我感受到一股豪爽清新之逸气畅达胸间,她那清纯中透析雄浑、洒脱中凝聚质朴、雅拙中显现灵秀、简约中包容天地的风格,令我想起“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八字。这八字原是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说明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炳湘的创作境界,完全契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中国画艺术审美的核心,令人叹为观止!

(点评曾在2017年出版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年度人物•杨炳湘》一书中发表)


冯远(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翻开山水画集,炳湘的山水写意画似乎把我带进一个淡泊宁静、洒脱飘逸的空灵境界。那疏朗而严谨的构图、简率而流畅的线条、淡雅而清新的色彩,令人澄怀观道,感受到大自然的天籁清幽与澄澈全到画中来了。她的写意泼墨画风,更趋向于对山水景物意念的表达和中国水墨的悟性把握,点、划、泼、洒之瞬间,成为传达对景物意境的个性解读,纯粹是一种包容理性却又凌驾于形神之间的感性叙述。我觉得,这“意念”和“悟性”,全在烟云变灭中,因为中国画有“实处易,虚处难”六字秘诀,看画不但要看画之实处,还要看画之空处,炳湘的水墨写意画,正是利用虚实的变化无穷、灵空的虚无缥渺,把握山水云影和山石树木实体的对比,使其化静穆为灵动,化填塞为舒展,化直露为含蓄,使画面在意象美的创造上,将动与静、简与繁、收与放、虚与实、真与幻的矛盾对立统一起来,强化了画面的艺术感染力。希望炳湘你能够在书画艺术道路上创作出更多的精彩作品,惟愿人们都能青睐!

(点评曾在2017年出版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年度人物•杨炳湘》一书中发表)


邵大箴(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评论委员会主任、世界美术杂志主编)

画家杨炳湘笔下之山水画作酣厚绵邈,清新朴茂,恬静抒情,而别具一格……呈现出一种灵气往来之感。

石涛云:“山水真趣,须是入野看山村,见她或真或幻,皆是我笔头灵气。下手时他人寻起止不可得,此真大家也,不必论古今矣。”仿佛说的正是杨炳湘山水画的美妙所在——自然的“或真或幻”与画家的“笔头灵气”相合,让人“寻起止不可得”,一任天然。南北东西,宛如目前,秋冬春夏,生于笔底,远山近岭,生机郁勃,于洒脱中见法度,于空灵中见风神,于苍茫中见滋润,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所言:“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正是因为构思时驾驭题材的舒卷自如……将观者引带进一个特殊的审美天地,它不是人间习见之画,不是世人常见之景,幽奥深沉,奇崛静谧,美在混沌不失清雅,妙在漫漶不失分明。

…… 作为当代山水画家,杨炳湘深知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她以现代人的自觉意识,走出了昏昏欲睡的传统局限,理性地走向了现代审美,走向了艺术自觉的时代……杨炳湘的山水画步入了一个新阶段与新境界,她取得了可喜的新成果。

综观中国绘画史,以董其昌、石涛、赵之谦、黄宾虹等大家,无不以其深厚的学养,超逸的才情,精湛的笔墨法度,高屋建瓴地以理论学养与继承开掘前人的丰富传统内核,在实践技巧中又有超越前人,而成就一个又一个的艺术高峰。杨炳湘的山水艺术之道,从早期奠定了“妙得其真”的“写生”传统,进而发展到不失形似而得情景交融的“寓兴”传统,最后再到与其抒胸臆不拘于形似的“写意”传统演进,当与其经年累月致力痴迷于传统理法的反复研习,与老庄哲学、道释思想等东方文化精神的参悟息息相关。正基于此深厚积淀的传统学养,画家才能以力能扛鼎的笔法功力与“画影不画形”的形象结合,在疏斜率放的笔墨挥洒之间,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番灵奇,落拓出一派高绝散淡之气,这当于其独立突傲的人格、意气相为表里。吾等相信,随时光之推移及画家之辛勤劳作,必有大器,势在必然。

(全文发表于2017年5月19日《文艺报》)


钱绍武(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偶然从美术馆画廊经过,杨炳湘同志的画展吸引了我。……看过几张之后,立即为她所特有的意境和众多的表现方法所打动。有的飘渺空阔,有的深厚苍茫,有的清新灵动,有的古拙浑朴。一个画家在同一展览会上能有如此多样的风貌,我认为,是近年来极不多见的。问题不在于多样本身,而是一种样子有一种意境,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

钦佩之余,就和作者谈了起来。大概是出于对老人的尊重吧,她很诚恳地讲了自己的心得。她的原则是“应景变法”。我觉得她讲的十分切实,确实是她的成功的诀窍。要说这原则倒并不新鲜,不少成功的大艺术家早就这么主张。例如苏东坡谈为文之道“要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那意思恐怕和“应景变法”差不多。……炳湘同志的画,给我深刻印象之处就在于她每一张画都有一个十分单纯,统一,鲜明,简洁的基调。……她把画面提炼到如此纯净,……自由地舍弃一切在她看来不必要的东西,……集中在她看来更强烈的东西,这样加以重新组合就出现如此纯净、简洁、集中、鲜明的意境了。沈周(明吴门派领袖)说“得其意而后求其形则无不易矣”。我想可以很好地说明了这种“创作方法”。

(全文发表于1989年第11期《美术》杂志)


司马烈人博士

杨炳湘信守的绘画理念主要是这样几点:“有意境自成高格,堪称佳构。无意境如同地理志、导游图”、“情深然后境深,情真方能感人”、“风格不能风格化,不能模式化”、“因境变法,移情入画”、“笔墨有轻有重,有缓有急,有疏有密,有浓有淡,构成阴阳虚实的强弱节奏,整个画面方能生发出一种韵律感、运动感和节奏感。”(以上见杨炳湘《中国画的笔与墨》、《也谈山水画的意境》等)

杨炳湘的艺术道路主要是传统的延续,但自有不断求变、求新的拓展,……重“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的呈现,故品格自高。《春江月》……使人想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诗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晨风》……妙在动静呼应,大有魏晋以来部分文人墨客萧散淡泊的意趣,也给人温馨感。温馨是一种观察的结果,一种内心的体验。历史的温馨往往积淀着久远的一种情怀,没有火急火燎的躁动感,杨炳湘做到了!

如果在画作中能把心情的热度轻描淡写或浓墨重彩地表现出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为过于凝练则难达意,过于渲染则易繁复。杨炳湘的本事在于笔下一山一川、一树一石总关情。

杨炳湘心手一致,画出逸趣,不露痕迹,借王微《叙画》中的话来说,即“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

《游云》、《晓色》、《细雨》、《寒江雪》等用心构思与皴染,制造出无声与有声、静谧与游动的艺术效果,尤其《游云》、《晓色》显示出作者把握自然的个性和能力,给人用笔厚重、潇洒的感觉,可以想见作者创作时的激情,大有行走天地间那种豁然开朗的气势。

杨炳湘以上画作的四个特点,都为突出意境的深度服务,追求笔力收放、着墨干湿、场景动静、意象虚实、风格刚柔的互补表现,既有淡雅清新的,也有气势壮美的,还有兼顾两者的,多给人心旷神怡、摇曳多姿的韵味,表现出静默的哲学和律动的元素,符合我评判好作品的标准——“舒服”。

(全文发表于2014年2月17日《文艺报》)


吴休(原北京画院副院长)

1989年7月,杨炳湘女士在大陆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美术》、《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报》、《光明日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真善美》等报刊纷纷发表了画家和美术评论家的文章,给予热情的肯定。

杨炳湘的画,使我首先感到的是意境清新,不落陈套,有她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天地和情感氛围;作品或苍松数株,或飞瀑一挂,或枯树临风,或独舟泊岸,或一抹流云,或几点寒鸦,……这一幅幅画仿佛是一首首吟咏大自然的抒情诗,作者以其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把自己对家乡山川风貌积蓄起来的全部情感,一一倾吐了出来,拨动着观赏者的心弦,令人心旷神怡。

炳湘的山水画总的感觉是宁静、淡远、含蓄、秀逸,细微中亦不泛雄浑之气。言简意赅,格调高雅,十分注重诗意的追求。

前人论画说:“山水之难,莫难于意境,笔墨非不苍古,气韵非不浑穆,章法非不绵密,一落窠臼,便是凡手……故善画者,不须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即一树一石,一丘一壑,落想不同,下笔自异。”炳湘正是这样一位善画者。

炳湘在笔墨上的追求,是为了充分表达不同的意境。这方面她也写过一篇文章:《也谈山水画的意境》,发表于1987年第7期《美术家通讯》。她说:“人有不同,景有不同,感受也不同。要抓住哪怕是些许差异,因境变法,探求相应的表现手段。如果不同题材均以一法炮制,必定面目雷同,难以表现多样奇特的意境。”她还说:“意境乃物我交融之境界,对于山水画尤为重要。有意境自成高格,堪称佳构,无意境如同地理志、导游图,无艺术可言。意境是画家个人风格、聪明才智、艺术追求的集中显现,其中有画家深远的思考,真挚的情感,独特的艺术处理……透过画面,可以看出画家的品格、学养、艺术气质、审美情趣等。”

炳湘的理论文章和创作实践是紧密联系的。画家唯有掌握了理论、才能和画匠区别开来。我想,这也是炳湘的画取得成功的又一原因吧。

( 全文发表于1997年9月1日《世界日报》)


沈鹏(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

杨炳湘,用笔爽利遒劲,又含蓄灵秀,纯以墨色气势的润泽、醒目而动人遐思。她笔下的山水,看似随意挥洒,实则功深气足,情景相生,时出新意,画风朴实,构图简洁,笔墨劲健,清逸典雅,章法饱满,明快丰润,平稳中寓奇崛,文静中见恣肆。尤刃之于利,投身于艺术的忘我境界,实属难得!

(点评曾在2017年出版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年度人物•杨炳湘》一书中发表)


刘建伟(原《北京晚报记者)

人说不外露的人往往内秀,用来形容杨炳湘的确恰如其分。以画为伴,她把自己的灵秀尽情地表现在作品中。画家通过阴晴雨雾、日升月落等等多变的自然物象,寄情于山川野景、田园风光,并以简朴、严谨和品格高雅的画风献给爱美的人们。

从喧哗的闹市来到她的画前,那一件件呈现着生机、美好、宽容和田园牧歌的自然风貌的画面,给人心灵以平和的抚慰。尤其那纯净、爽目的悠长意境和诗情,即令是浮躁的情绪也会平静下来。这一效果,是通过清秀、平淡、率直、朴实而脱俗的墨彩和形式表达出来的。当我了解了她多年来不事虚名近利的经历后,更感到绘画艺术是一种寂寞且辛苦的事,绝非张张扬扬而能获得成功的。她的作品所以不躁、脱俗,盖出于此。

(全文发表于1989年10月14日《北京晚报》)


方振宁(旅日画家)

炳湘生在蜀水这块宝地,所以她的画那么滋润应是得益于她的血缘、出生和环境。我以为这些对一个画家有根本的影响。象我这样从小生活在东北的人绝对画不出杨炳湘这样的清润缥缈的山水画来。

杨炳湘是个不太爱说话的人,她的秀气都跑到她的画里去了。……杨炳湘的画清秀、淡雅无俗气,她喜欢表现苍苍茫茫的景色,善把天地融于一个空间,把有限的景物推演成无限的遐想。炳湘的画有仙气,何谓仙,民间有句话:“妙道自然乃是仙。”我以为她的画自然而没有急功近利的色彩,从笔墨到意境都是淡淡地生成……旁人不以会心处她却会心。这可能是不易达到的境地吧!

(全文发表于1989年9月21日《光明日报》)

艺术评论


笔墨写意 山水抒情

——品读杨炳湘写意山水画

邵大箴


清人石涛于《画语录•了法章》中云:“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舍笔墨其何以形之哉。”意指“形天地万物”之山水画,若舍去笔墨何以成形,何以成画。石涛大师在警醒后学,山水画乃造型艺术,离开笔情墨韵就无法表现天地万物之形态和神气。的确,笔墨作为中国画的历史传统基干,是中国画的一个艺术表现之本,洋洋大观的中国画史卷,可以说是一个笔墨演变表现的大千世界。既是一种可以独立欣赏的抽象语言,又是一种可以与表现主题、意境、内容发生关联的表现话语。其实笔墨本身是中性的,但笔墨的表现则有拙劣与优美之分。然而,一幅画作也不是有了笔墨就美,关键还在于画家表现得美不美、技法高不高。只有笔墨表现得精湛、高级,有美感,画才会散发出魅力,才会有无穷的吸引力。这也是历朝历代优秀画家的作品印证的真知灼见。

画家杨炳湘笔下之山水画作酣厚绵邈,清新朴茂,恬静抒情,而别具一格。其作品之笔墨与布局,具传统及现代艺术之成法,用笔雄浑深秀、萧散清逸、遒劲酣畅,用墨温厚滋润、朴茂苍郁,构图虚实相生,更见空灵,丘壑益显奇变,气象益显磅礴。其近岸阔水,石影层崖,云岭村舍,无不气韵苍茫,意象深远,无不在墨中有笔、笔中有墨、大密大疏、淡中取厚、积健为雄中深入起来、虚和起来,呈现出一种灵气往来之感。

品读炳湘之作品,则情不自禁地为她的笔墨精妙而心动,精神上之愉悦及享受。如《山里人家》、《轻舟》、《夕照》、《渔》等之恬淡静谧,纯朴民心、淳厚乡情、比比乃心境安适之一隅世外田园,卸下世间红尘之喧嚣嘈杂与纷争,回复心灵之淡泊平和,《云岭山居》、《岭上》、《山家》等作品,设色简净、晕染皴擦,近实远虚,肌理节奏,层次分明,画面幽深凝重,意境深远绵长。或许此乃炳湘心向往之“诗意栖居”及心灵归隐之所也!画中万千气象,早已脱离古人窠臼,实为大虚大实、浑莽氤氲之灵构,耀动的点线、团块的水墨与自然机巧的露白布虚相映成趣,表现了一种山川的腾虚之象,给人以“象外有象”的美感和无尽的遐思。一句话,笔参造化,已得山水真趣。

石涛云:“山水真趣,须是入野看山村,见她或真或幻,皆是我笔头灵气。下手时他人寻起止不可得,此真大家也,不必论古今矣。”仿佛说的正是杨炳湘山水画的美妙所在——自然的“或真或幻”与画家的“笔头灵气”相合,让人“寻起止不可得”,一任天然。南北东西,宛如目前,秋冬春夏,生于笔底,远山近岭,生机郁勃,于洒脱中见法度,于空灵中见风神,于苍茫中见滋润,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所言:“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正是因为构思时驾驭题材的舒卷自如,故在表达时有“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荆浩《笔法记》)之气度,浓缩于尺幅之间,于山苍水秀、水活石润中天趣盎然。

细察之,杨炳湘写意山水的艺术表现有如下突出特点:

其一是她的山水画感性色彩极强,随机偶发式的作画方法,创作过程中的因气布势,既来自于山川的真实感受,又浸染着画家浓郁的个人意绪,并由此开启图式个性的求新求变,即指画面整体的结构、造型、空间、视角、色调、氛围、意境上显现出的个性区别,强调的是视觉感官上的节奏、韵律和张力。画家关注的焦点在于构织怎样的抽象组合,却又不完全剥离自然特性,而独具自立的面貌。她的作品总是在寻找线(林枝或山石)、点(叶与苔)与面(河流与山峦)之间的构成关系及图式变化的形式美感,开拓新的审美领域,提供新的审美体验。

其二是她的用笔已极松动自然,有枯藤坠石之妙,提按勾勒,皴擦点写,率性之至,笔与象、意与境、心与画,进入无碍境界,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这种笔法表现上的自由王国状态,是画家多年纯功历练的结果。它从古代传统来,又不同于古代传统,强化了笔法的转换、起止、映带、方圆、刚柔,因而形成了鲜明的个性语言。它弱化了描绘性,强化了表现性,使绘画向“内在需要”(康定斯基语)走去,向心灵表现趋近。其代价是遗貌而不易形似,其收获是心性抒发的自由与取得山水之大象(神似),令心物不二,使山水的自然之性与吾人之心高度合一。“重则滞”,“轻则飘”,只有“松”而“沉”,“重”而“轻”,才能虚灵圆活。石涛在《画语录》里所谓“腕不虚则画非是”,“其用笔极重处,却须飞提纸上,消去猛气”,说的也是这个用笔之道。杨炳湘之画法,恰是体现“腕虚”“笔活”“飞提纸上”之妙处。

其三是杨炳湘的用墨已达“笔与墨会,是为氤氲”,“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由我在”(石涛语)的境界。这种境界,是谓自然。试观当下流行画风,皆是分明净洁之美,而杨炳湘却一反常态,不以修洁为工,不以雕饰为能,则以自然无饰的画风、干湿苍润的笔墨世界,将观者引带进一个特殊的审美天地,它不是人间习见之画,不是世人常见之景,幽奥深沉,奇崛静谧,美在混沌不失清雅,妙在漫漶不失分明。

作为当代山水画家,杨炳湘深知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她以现代人的自觉意识,走出了昏昏欲睡的传统局限,理性地走向了现代审美,走向了艺术自觉的时代。其创作紧紧把握中国画以道为天地之美之本质,于作画时,并不拘泥于有限具体事物之形与色,而具画翁之意不在物之念,“画者舞笔,意在天道”。也就是说她的艺术已从自然中获得了随意和自由,进入了“艺术本体”的探寻。就此而言,杨炳湘的山水画步入了一个新阶段与新境界,她取得了可喜的新成果。

综观中国绘画史,以董其昌、石涛、赵之谦、黄宾虹等大家,无不以其深厚的学养,超逸的才情,精湛的笔墨法度,高屋建瓴地以理论学养与继承开掘前人的丰富传统内核,在实践技巧中又有超越前人,而成就一个又一个的艺术高峰。杨炳湘的山水艺术之道,从早期奠定了“妙得其真”的“写生”传统,进而发展到不失形似而得情景交融的“寓兴”传统,最后再到与其抒胸臆不拘于形似的“写意”传统演进,当与其经年累月致力痴迷于传统理法的反复研习,与老庄哲学、道释思想等东方文化精神的参悟息息相关。正基于此深厚积淀的传统学养,画家才能以力能扛鼎的笔法功力与“画影不画形”的形象结合,在疏斜率放的笔墨挥洒之间,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番灵奇,落拓出一派高绝散淡之气,这当于其独立突傲的人格、意气相为表里。吾等相信,随时光之推移及画家之辛勤劳作,必有大器,势在必然。

邵大箴(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评论委员会主任、世界美术杂志主编)2017年1月10日


品格自高:因境变法,移情入画

司马烈人博士


我比较喜欢欣赏画作,对好作品的标准就两个字——“舒服”。最近,读杨炳湘女士的画作,禁不住班门弄斧,随意写开来。

杨炳湘出生蜀地,自幼喜画,早年入伍,后在《诗刊》社从事美术工作,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兢兢业业。她素爱唐诗宋词,沉浸其中的意境构想和描写,又留恋家乡的水气迷雾,时常游历名山大川,捕捉言不尽意的自然美,正如清代石涛所说“搜尽奇峰打草稿”!

杨炳湘信守的绘画理念主要是这样几点:“有意境自成高格,堪称佳构。无意境如同地理志、导游图”、“情深然后境深,情真方能感人”、“风格不能风格化,不能模式化”、“因境变法,移情入画”、“笔墨有轻有重,有缓有急,有疏有密,有浓有淡,构成阴阳虚实的强弱节奏,整个画面方能生发出一种韵律感、运动感和节奏感。”(以上见杨炳湘《中国画的笔与墨》《也谈山水画的意境》等)

杨炳湘的艺术道路主要是传统的延续,但自有不断求变、求新的拓展,这就是个人风格形成的过程——一个在继承基础上培养出来的品格问题、成长起来的高度问题。黄宾虹论画说:“非明笔墨则源流莫窥,未讲源流则创造无法,未讲创造则新境界又从何而来?”我要说的是:真正继承传统是不容易的,真正开创新我也是不容易的:前者是本源,需要一种精致追求和敬畏意识,与古人神通;后者是流变,需要一种独立追求和突破意识,与时人差别。两者缺一,都不能创造真正意义上的经典之作。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底蕴深厚,对外部世界尤其山水世界的认识自有一套相对完整的方法和观点,其中以“情景交融”最突出,艺术表现时要化景为情、化情为景,突出意境空灵、气韵生动。这已经成了中国山水画的明显特点,是历来丹青妙手的追求。

我阅读杨炳湘的山水作品,试图从中找到属于她崇尚的画风、布置的手法以及创作的心态,体会到笔墨生动当是有意味的形式,透露出对生活、生命的多方面感怀。另外,觉得她在努力寻找、表现至少两种融洽的格调——意象的一致、意象的反差,重在“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的呈现,故品格自高。落实在下面四点:

1、景致的温度

宗炳《画山水序》、郭熙《林泉高致》等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常人眼里的景致多半就是景致,画家的眼里则完全不然,仰观俯察、澄怀味象、兴会所致都带有诗意。我以为,在杨炳湘的眼里,景致是有温度的、鲜活的,《春江月》、《满塘清香》、《轻舟》、《浮光》、《晨曦》、《晨风》等以温婉为主,给人温馨之感,善于营造大面积的光晕效果,朦朦胧胧,着力传达出不同生活场景的暖意,留下不同时光的记忆。除《满塘清香》外,其余五幅都有一叶小舟,把我们的思绪一下带回宋元文人画中,清雅自然,余味无穷,这就造成历史的温馨、接续传统的意识。《春江月》中孤舟与两棵树的对立,偏左下的水中月,这样的三点布局很讲究,再与远处背景结合,使人想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诗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晨风》中行使的孤舟、闲坐的渔妇、眼前的飞鸟、阔大的山水、摇曳的芦苇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妙在动静呼应,大有魏晋以来部分文人墨客萧散淡泊的意趣,也给人温馨感。温馨是一种观察的结果,一种内心的体验。历史的温馨往往积淀着久远的一种情怀,没有火急火燎的躁动感,杨炳湘做到了!

2、感觉的力度

画家的感觉是建立在具象基础上的独立思考、概括表现,力度的大小则决定了水平的高低。德国康德在美学上提出“力的崇高”,即对象因为体积大、数量多或爆发力强,给人震撼、压迫、肃穆之感。杨炳湘《盛夏》、《夕照》、《山里人家》、《渔》等,就容易造成这样的感觉,笔墨挥洒,线条和色块强调力度,最突出焦墨皴擦。《夕照》、《山里人家》异曲同工,扩大动感面积,与茅屋、瓦房形成强烈对比,好像要把自然的生命力凸显出来,把人的居住看成从属于这种生命力的一个部分,着实让人不能马上平复心绪。这些画作的主题不是单一的,透露出有关人与自然诸多方面的哲学思考或生活体味。感觉所以为感觉,正在于它的个性化,没有个性化的感觉艺术就枯萎了。但是拿捏住感觉、传达出意蕴,更需要带上哲学思考和生命体验,这才是真正感觉的力度。力度又是无止尽的,因人而异,需要画外功夫,杨炳湘通过画作证明了这一点。

3、心情的热度

景在眼前,境在心中。心情可以复杂,也可以简单,两者都源自对世间人事的认识和概括。如果在画作中能把心情的热度轻描淡写或浓墨重彩地表现出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为过于凝练则难达意,过于渲染则易繁复。杨炳湘《乡情》、《江水清》、《山里人》、《故里新居》以含蓄为主,给人蕴藉之感。这四幅画作于1988年至2007年间,从《乡情》的一截温润山水,到《故里新居》的一片开阔气势,都注重远、中、近景的布置,反映了作者在2005年前后或许更早画风的转变,更倾向把写实简约化,把写意凝练化。《乡情》表现的心情热度是具体细微、浑厚的,如王维《汉江临泛》所言:“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故里新居》表现的心情热度则是整体概括、苍茫的,如杜甫《堂成》所言:“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两幅作品中人物或无或有,可能正是作者多年所追求的一种含蓄表现方法,读者可以把自己置身其中,浮想联翩,引起一股浓浓的乡情。难道我们排遣乡情的心情会没有热度吗?热度是一种能量,心中多一份这样的热度就会多萦绕一次阔别的乡愁——“美丽的哀愁”!在这一点上,杨炳湘的本事在于笔下一山一川、一树一石总关情。

4、笔墨的厚度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画作应当讲究笔墨的厚度,有了它情致就是沉甸甸的,不是轻飘飘的。在我看来,杨炳湘非常擅长这一点,《无声的岸》、《夜之声》、《欲雨》、《游云》、《晓色》、《细雨》、《寒江雪》等用心构思与皴染,制造出无声与有声、静谧与游动的艺术效果,尤其《游云》、《晓色》显示出作者把握自然的个性和能力,给人用笔厚重、潇洒的感觉,可以想见作者创作时的激情,大有行走天地间那种豁然开朗的气势。石涛《画语录》说:“古人有有笔有墨者,亦有有笔无墨者,亦有有墨无笔者;非山川之限于一偏,而人之赋受不齐也。墨之溅笔也以灵,笔之运墨也以神。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这是从手法与生活两方面谈论笔墨。没有笔墨厚度的激情是浮浅的,没有激情的笔墨厚度是虚假的。艺术需要张扬自我个性,独具一格,这是从业者皆知的道理。上面两个“没有”往往决定作品的生命力,有不少人却难做到,如同喜欢画竹的人不都能驾驭好郑板桥谈“眼前之竹”、“胸中之竹”、“手上之竹”三者的关系一样,画出的竹子半死不活,缺乏盎然生机。杨炳湘心手一致,画出逸趣,不露痕迹,借王微《叙画》中的话来说,即“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

杨炳湘以上画作的四个特点,都为突出意境的深度服务,追求笔力收放、着墨干湿、场景动静、意象虚实、风格刚柔的互补表现,既有淡雅清新的,也有气势壮美的,还有兼顾两者的,多给人心旷神怡、摇曳多姿的韵味,表现出静默的哲学和律动的元素,符合我评判好作品的标准——“舒服”。

杨炳湘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建树,闻名远近。祝她继续诗意地栖居在自己的画中,多些收获!

2014年1月2日

词条图集

  • 艺术活动照片15

  • 荣誉证书7

  • 书法8

  • 山水—21世纪32

  • 山水—20世纪90年代12

  • 山水—20世纪80年代13

声明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美术百科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美术百科网的价值判断。美术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本站或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artpc.cn。

京ICP备2023019024号-1 Copyright 2018-2028

ARTPC.CN版权所有

隐私政策     使用者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