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吴惠良词条创建成功 10:01:12
吴昌硕(1844.8.1—1927.11.29),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
吴昌硕作品集有《吴昌硕画集》《吴昌硕作品集》《苦铁碎金》《缶庐近墨》《吴苍石印谱》《缶庐印存》等,诗作集有《缶庐集》。
吴昌硕,与虚谷、蒲华、任伯年齐名的“清末海派四杰”。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8月1日生于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一个读书人家。幼时随父读书,后就学于邻村私塾。10余岁时喜刻印章,其父加以指点,初入门径。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与清军战于浙西,全家避乱于荒山野谷中,弟妹先后死于饥馑。后又与家人失散,替人做短工、打杂度日,先后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数年,21岁时回到家乡务农。耕作之余,苦读不辍。同时钻研篆刻书法。同治四年(1865)吴昌硕中秀才,曾任江苏省安东县(今涟水县)知县,仅一月即去,自刻“一月安东令”印记之。同治十一年(1872),他在安吉城内与吴兴施酒(季仙)结婚,浙江归安县(今属吴兴县)菱湖镇人。结婚后不久,为了谋生,也为了寻师访友,求艺术上的深造,他时常远离乡井经年不归。光绪八年(1882),他才把家眷接到苏州定居,后来又移居上海。
31岁以后,移居苏州,来往于江浙之间,阅历代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篆刻、书法、绘画三艺精绝,声名大振,公推艺坛泰斗,成为“后海派”艺术的开山代表、近代中国艺坛承前启后的一代巨匠。 二十二年被举为安东(今江苏省连水县)县令,到任一个月便辞官南归。三十年夏季,与篆刻家叶为铭、丁仁、吴金培、王等人聚于杭州西湖人倚楼,探讨篆刻治印艺术,1913杭州西泠印社正式成立,吴昌硕被推为首任社长,艺名益扬,有《缶卢集》、《缶卢诗存》、《缶卢印存》及书画集多种刊行。七十岁后又署大聋。中国近代杰出的艺术家,是当时公认的上海画坛、印坛领袖,名满天下。
1927年11月6日,吴昌硕突患中风,在沪寓谢世,享年84岁。1933年11月,迁葬于浙江余杭县塘栖附近超山报慈寺西侧山麓,墓地坐落于宋梅亭畔。墓门石柱上刻有沈淇泉(卫)所撰联语:"其人为金石家,沉酣到三代鼎彝,两京碑碣。此地傍玉潜故宅,环抱有几重山色,十里梅花。"吴昌硕的绘画、书法、篆刻作品集有《吴昌硕画集》《吴昌硕作品集》《苦铁碎金》《缶庐近墨》《吴苍石印谱》《缶庐印存》等,诗有《缶庐集》。吴昌硕有三子一女,次子吴涵、三子吴东迈均善篆刻书画。
1844年 甲辰 1岁
八月初一日(9月12日)诞生于浙江省安吉县鄣吴村(一说诞生于附近安城,离鄣吴村二十多公里);名俊、俊卿,小名乡阿姐,初字芗圃、香补,更字昌硕,又署苍石、昌石、仓硕、仓石,别号缶庐、老缶、缶道人、苦铁、破荷亭长、大聋等,室号红木瓜馆、削觚庐、禅甓轩、去驻随缘室等;父辛甲为举人,兼擅金石篆刻;
1848年 戊申 5岁
由父启蒙识字。
1853年 癸丑 10岁
至邻村塾中攻读。
1857年 丁巳 14岁
始学刻印
1860年 庚申 17岁
太平军进攻浙江,先生随父辗转流亡至石苍坞,途中被乱军冲散,只身逃亡。期间弟死于疫妹死于饥;
1861年 辛酉 18岁
漂泊乡间,经年不得一饱,曾在农家打杂工。是年小除夕,得知父逃难在孝丰,即奔赴之;
1862年 壬戌 19岁
元配章氏、安吉县过山村人,未及成婚已先数日病殁。母万氏于立秋日病逝;
1864年 甲子 21岁
天京(今南京)陷落,太平天国败亡。先生于中秋日偕父回乡,故里荒烟蔓草,瓦砾遍地,骨肉俱死于难。父子相依为命,勤耕苦读。;
1865年 乙丑 22岁
父娶继室杨氏,举家迁居安吉县城安城。题所居曰“朴巢”,刻印处为“篆云楼”,屋前小园曰“芜园”。经老师潘芝畦一再迫促,赴安吉县补考庚申科秀才中试;
1866年 丙寅 23岁
始从同里施旭臣(浴升)学诗、书法、金石;
1868年 戊辰 25岁
2月28日,父卒于安吉安城,年四十八岁
1869年 已巳 26岁
负笈杭州,从名儒俞樾习训诂及辞章于诂经精舍。编成《朴巢印存》
1870年 庚午 27岁
回安城攻读,课邻人子弟;
手自集拓第一部印谱《朴巢印存》;
1872年 29岁
在安吉娶施氏,名酒,字季仙。归安县(吴兴)菱湖镇人,少先生四岁。婚后只身离开家乡,到杭州、嘉兴、苏州、湖州、上海等地寻师访友,刻苦学艺,出游10年之久,在上海结识高邕之等,在杭州受业于俞樾(曲园)门下,习小学辞章;
1873年 癸酉 30岁
长子育生。从潘芝畦学画梅。
1874年 甲戌 31岁
在嘉兴结识金树本,获授以识古器之法。集拓印作成《苍石斋篆印》。由本年至光绪三年(1874—1877)在杜文澜幕。鬻画收入仅堪糊口,友人帮助捐官佐贰;
1876年 丙子 33岁
次子涵生,字子茹,号藏龛。集拓近作为《斋云馆印谱》。
1877年 丁丑 34岁
《红木瓜馆初草》辑成,存诗六十余首。
1879年 己卯 36岁
编成《篆云轩印存》,携往杭州向俞樾求教,俞极为赞许,为之署端并题辞;
作七言长古《刻印》诗;
晚秋因友人得任伯年《竹鸡图轴》;
1880年 庚辰 37岁
在苏州寄寓吴云(平斋)处,以《篆云轩印存》求正,吴云略为删削,更名《削觚庐印存》;
与杨岘订交;秋赴京口,十月返苏州;
1881年 辛已 38岁
仍客吴云幕。集拓近作为《铁函山馆印存》。
1882年 壬午 39岁
迁居苏州,友人荐作县丞,以赡家计;
四月九日 金俯将赠古缶,遂名庐为“缶庐”;
岁手抄《元盖寓庐偶存》诗集一种;
1883年 癸未 40岁
在上海识任伯年,与虚谷、任阜长等订交;任颐为作《芜青亭画像》。
《削觚庐印存》版装成。
在苏州结交收藏家潘郑庵,得遍观潘所收藏彝器及古今名家手迹。
吴云卒。
1884年 甲申 41岁
手拓年来所刻印成《削觚庐印存》四卷。
为任颐刻“伯年”印。
1885年 乙酉 42岁
编近作诗为《元盖寓庐诗集》。作《怀人诗》十七首。
1886年 丙戌 43岁
见胡公寿谈画,谓“君之嗜画似乎太迟”;
1887年 丁亥 44岁
初冬移居上海,觅屋于吴淞;
1888年 戊子 45岁
任伯年为作《酸寒尉图》、《蕉荫纳凉图》肖像,时两人相谈画理,过从甚密;
1889年 己丑 46岁
《缶庐印存》初集刊行;
1891年 辛卯 48岁
日本书家日下部鸣鹤来沪苏访问,与昌硕订交;
任伯年示昌硕作画“不妨以篆籀写花,草书作干,变化贯通,不难其奥诀也”;
1893年 癸巳 50岁
《缶庐诗》四卷,并《缶庐别存》(题画诗、砚铭、石鼓联等)梓行;
1894年 甲午 51岁
春二月在京师以诗及印谱赠翁同飨,评为“似不俗”;
八月因中日战争,应邀入吴大徵幕府,赴榆关御敌;
1895年 乙未 52岁
11月4日任伯年病逝;吴昌硕闻之大恸,赴沪为任伯年奔丧;
1897年 丁酉 54岁
在苏州,秋日本诗人山田寒山访问中国,在苏州吴昌硕题诗,又为题墨竹图;
1899年 己亥 56岁
在苏州;11月因同里丁葆元(兰荪)保举受任安东县令(江苏涟水县),到任一月即辞去,刻“弃官先彭泽令五十日”,又“安东一月令”二印;
1900年 庚子 57岁
日本河井仙郎(荃庐)偕文求堂主田中庆太郎来上海,拜师昌硕门下;
1903年 癸卯 60岁
8月朔,作双桃自祝60寿辰;
与商务印书馆编译日本人长尾雨山订交;
1904年 甲辰 61岁
刻“雄甲辰”朱文印;
12月14日移居苏州桂和坊19号,名其斋为“癖斯堂”;岁是年夏,西泠印社创立;
1912年 壬子 69岁
在上海;是年以字昌硕行;
为美国波士顿博物馆题匾“与古为徒”;
1913年 癸丑 70岁
在上海,定居北山西路吉庆里923号;
岁重九,西泠印社正式成立(十周年),推为社长;
上海书画协会成立,任社长;《缶庐印存》初集、二集刊行,是年重订润例;
王一亭正式入门下称弟子;
1914年 甲寅 71岁
在上海,9月日本友人白石鹿叟于六三园翦淞阁举办吴昌硕书画篆刻展;
冬,商务印书馆编印《吴昌硕先生花卉册》,诸贞壮为撰《缶庐先生小传》;
1915年 乙卯 72岁
11月吴石潜辑《苦铁碎金》印行;
《缶庐印存》四集刊行;任题襟馆书画会名誉会长;
1917年 丁巳 74岁
在上海,2月为西泠印社撰联:“印岂无源,读书坐风雨晦明,数布衣曾开浙派;社何敢长,识字仅鼎彝瓴甓,一耕夫来自田间”;
岁冬,北方水灾,为写《流民图》并作序题诗,参加募款赈灾;
1919年 己未 76岁
在上海;重订润格;《吴昌硕花卉十二帧》出版;
岁张弁群集拓《缶庐印存》八卷;
1920年 庚申 77岁
在上海;梅兰芳来沪公演,作梅花一帧并诗以赠;
日本刊行《吴昌硕画谱》、《吴昌硕画帖》;
诸乐三列为门弟子;
1921年 辛酉 78岁
在上海;2月11日,率子涵、迈赴杭州参加西泠印社雅集;
与西泠同仁奔走募款八千元,将重要文物《汉三老讳字忌日碑》从日商处赎回,建石室永世保存;日本大阪高岛屋举办第一回吴昌硕书画展,出版《缶翁墨戏》;
1923年 癸亥 80岁
丁辅之续编《缶庐近墨》第二集刊行;
借华商别墅祝80寿辰,王个砥来谒拜请益;
夜,京剧会演,荀慧生、梅兰芳出场,岁极一时之盛;昌硕赋长诗自寿,并撰寿联;
6月潘天寿于沪寓谒见请益;门弟子陈师曾卒;
1925年 乙丑 82岁
在上海;延王个砥课其孙吴长邺;
王个簃、沙孟海由王贤引荐列入门下;
1926年 丙寅 83岁
夏,潘天寿求教,赋长诗勉之;《吴昌硕花果册》刊行;
日本大阪高岛屋举办第二回吴昌硕书画展,并刊行《缶翁墨戏第二集》;
1927年 丁卯 84岁
是年《临八大山入睡鸟图》,又作《墨梅图》、《岁寒抱节图》、《玉洁冰清图》;
一月初三作《墨兰图》一帧,翌晨忽中风,延至十一月初六日(公历11月29日)溘然长逝;终年84岁;
1932年
营葬于余杭超山;于右任撰挽联“诗书画而外,复作印人,绝艺飞行全世界;元明清以来,及于民国,风流占断有名家;”
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上,吴昌硕无疑使最具独创精神、最为耀眼的艺术大师之一,是后海派的领袖。吴昌硕创造性地继承中国绘画的优秀传统,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发展成具有浓郁金石韵味的大写意风格,震古烁今,誉满海内外,成为中国文人画史上迟开而绝艳的奇葩,将中国画推进到新的境界,对近现代画坛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篆刻
吴昌硕的篆刻是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也受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人的影响,借鉴砖瓦、封泥意趣,他的篆刻钝刀硬入,朴茂苍劲,表现出雄而媚、拙而朴、古而今、变而正的特点,前无古人。
分期:
35岁以前,取法丁敬、黄牧甫、邓石如、吴让之或摹拟秦汉铜印,或取法金文砖瓦,六朝造像;风格多样,面目不一。(代表作品暂略)
36---40岁,汇集古今名家之长,布局整体,轻重粗细,左右照映,初步形成苍浑拙朴之风格。(代表作品暂略)
40---50岁,广泛吸收,结构精严,虚实处理极佳;错落攲斜,得自然之致;穷溯追源,古为我用,得汉印浑穆之精髓。(代表作品暂略)
50岁以后,脱尽巢臼,独树一帜,大气磅礴,达到炉火纯青境界,成为篆刻史上新的里程碑。(代表作品暂略)
二、书法
吴昌硕先生早年楷法专学钟繇,中年以后风格一变倾向黄山谷等,行草纯任自然,一无做作,下笔迅疾。虽尺幅小品,便自有排山倒海之势。其隶书结法喜长体,意在《褒斜》、《裴岑》之间,有时参法《祀三公山》、《太室石阙》为之。最为名世者,寝馈于《石鼓》数十年,又参以《散氏盘》、《琅讶石刻》等交融渗化,进入化境,尽显苍莽郁勃之气,使石鼓文书法走入了空前绝后的境地。
分期:
50岁以前楷法师钟繇、黄山谷,兼学魏晋碑刻,小篆学杨沂孙,冲淡挺秀,临石鼓文循守绳墨,点画毕肖,为其书法的探索期。(代表作品暂略)
50---70岁,石鼓以貌取神,他写石鼓常参以草书笔法,气度慎宏;所作隶、草也多以篆籀笔法出之;别具一种古茂流利的风格;行书下笔迅疾,秀美流动,为其艺术风格的成熟期。(代表作品暂略)
70岁以后,石鼓不求态而态美,恣肆烂漫,独步一时,行书喜用藏锋遒劲凝练,为其艺术高峰期。(代表作品暂略)
三、绘画
吴昌硕的绘画,远溯沈周、陈淳、徐渭、八大山人、石涛及“扬州八怪”的李复堂、金冬心,近追赵之谦、任伯年、蒲作英等。以深厚学养入画,将金石、书法点线与绘画笔墨融为一体,以“不知何者为正变,自我作古空群雄”的精神入画,创造出一种笔力苍劲、墨气浑厚、设色古艳的大写意面貌,一扫明清以来画坛因袭模仿、脱离实际、气格糜弱、柔媚轻俏之风,铸造了金声玉振的新格局、新气象,为中国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开启了新纪元。也使“海上画派”达于鼎盛,成为当时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画派。
分期:
50岁前,研习前人技法,倾心于青藤、白阳、八大、扬州八怪。(代表作品暂略)
50---70岁,在学习古人的基础上融汇赵之谦、任伯年,用笔参入篆法和金石意趣,笔恣墨纵,不拘成法。外貌粗疏而内蕴,浑厚虚实相生,能纵能收,初步形成自己风格。(代表作品暂略)
70岁以后,形成构图奇险新颖、笔墨苍劲浑厚、气魄雄阔豪迈、色彩浓烈沉着的独特风格,脱尽时径,卓然成家。(代表作品暂略)
四、诗文
吴昌硕自幼学诗,但他自谦云“三十始学诗”。他饱经战乱和生活的磨历,反映在诗卷之中,则有较多的生活历练和人生感慨。吴昌硕的诗,从初唐入手,工于五律,尤工古风长调。其内容有纪事、交游、题画,风格以傲兀奇崛、古朴隽永见长,吴昌硕一直以诗人自居,沈寐叟《缶庐集·序》云:“翁既多技能,摹印书画皆为世贵尚,独自喜于诗。”有《缶庐诗》、《缶庐集》、《缶庐别存》行世。诗坛名家陈石遗评其诗曰:“书画家诗句少深造者,缶庐出,前无古人矣!”。
国画18
篆刻8
书法13
• 吴昌硕纪念馆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美术百科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美术百科网的价值判断。美术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本站或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artpc.cn。